读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之改善生活方式篇有感
丹东凤城市东方红小学 王媚
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等于把生活中平常的时光转换成巨大的精神享受,读书,带来思索,可以明志,可以察己……书就像微波炉,从里到外都在为人们的心灵加温,随着温度的升高,人的思想越活跃,越能体现出独有的内涵,展现超凡的魅力。
《如果我当教师》因时代距离和所收篇章无联系之故,假期里,我断断续续,挑目录读了几篇,全然没有读那些畅销书的酣畅淋漓和迫不及待之感。掩卷一想,这很正常,因为教育文集不等同于小说和故事,它不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说话,而是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告诉你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和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读这样的文章,除了需要有职业的眼光和严肃的态度外,还需要有一种研究的心态。其中有一篇文章《改善生活方式》对我的触动最大。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现在流行的这句话,说出了许多人的无奈。作为教师,在减负与成绩、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美好愿景与平庸现实之中左右摇摆,大概也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理论与理想中,教师应该亦师亦友,关爱每一个学生,从思想深处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与指导者,可是现实中纷杂的世事,繁重的课业,数量众多的学生都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忽略了对人品性的培养。蓦然回首,不免深感挫折。这样的工作、生活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所谓的职业倦怠。而叶老却用一篇文章解决了我的彷徨。在《改善生活方式》一文中,叶老说:“别人如何且不管,总之先把自己做成一个问心无愧实际上确然无愧的人。”是的,不管别人如何,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奋进,总会取得成果。不管这成果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都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不要说别人马马虎虎,我也不妨马马虎虎。要知道别人马虎是别人的事,我管不着。我的马虎不马虎是我自己的事,我管得着。既然管得着,为了我的理想就不应该马马虎虎。这样办法好像是冥心孤往,怪寂寞的。其实不然。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你取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必然有同样的人来做你的同志。同志的最确切的意义,该是互相督促互相激励的一群人中间的一个。有一群人在一起,理想相同,生活方式相同,各人自我教育,同时也就是彼此互相教育,这是多么有劲的情形,哪里会感到寂寞?”在我们总是报怨中国的教育大环境不佳,现实与理想脱节的时候,叶老上述的这段话犹如指路的明灯,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在困境中走出沼泽。
从叶老的字里行间中,我读出了这样的思想:所谓生活,就是“每天碰到的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去获取处理生活的知识,去历练处理生活的能力,即所谓“教、学、做合一”。唯有这样,才能打破“学习跟实做的界限”,才能“过一天就是一天的充实生活”。
![]() |
![]() |
![]() |
![]() |